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河套平原地處黃河“幾字彎”的頂端,山水形勝、泥土肥饒,自古以來有著“黃河明珠”“塞上江南”的美譽,今朝正在周全建設黃河道域生態文昭示范區、防沙治沙模范區、現代高效農業集聚區、產業綠色轉型先行區、鄉村振興樣板區。近期,新華社記者深刻河套平原調研,發現了一個個生動的綠色發展故事,深切親身經歷到當地在維護國家生態平安、糧食平安、動力平安等方面的擔當作為與凸起成績。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成為百鳥樂園

初夏時節,藍天白云映襯下的烏梁素海碧波蕩漾,水鳥歡唱,充滿勃勃生機。

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是黃河道域最年夜的湖泊濕地,它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主要效能,是我國南方多個生態效能交匯區,是把持京津風沙源的自然生態樊籬。

內蒙古烏梁素海的景觀色。

眼下,成千上萬只水鳥湊集在烏梁素海湖面,時而嬉戲,時而覓食,呈現“飛鳥翔集、千鳴百囀”的氣象。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間副主任高占飛說,每年開春以后,烏梁素海都會迎來大量候鳥,種類、數量不斷增添,此中包含斑頭秋沙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烏梁素海一向是黃河道域主要的天然“凈化區”。20世紀90年月以后,由于天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原因,烏梁素海湖內生態效能嚴重退步,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

為從最基礎上保護修復烏梁素海生態,巴彥淖爾市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生態修復由“單要素”向“多要素”轉變,實施一體化、綜合化修復管理。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間主任包巍介紹,在系統化管理下,內蒙古于2018年啟動烏梁素海流域山川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生態補水、點源、面源和內源管理。在烏梁素海流域下游開展烏蘭布和戈壁綜合管理,在黃河灌區收受接管處理城鎮污水和工業園區廢水,斬斷點源淨化;周全開展“控化肥、控農藥、控用水、控地膜”四年夜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淨化;實施生態補水、網格水道疏通、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改良湖區水質,推動內源管理。

包巍說,為解決蘆葦天然腐爛后影響水質的內源淨化問題,巴彥淖爾市引進年產20萬立方米蘆葦刨花板生產項目,以烏梁素海湖區豐富的蘆葦為原料生產環保無醛蘆葦刨花板,每年可耗費8萬多噸蘆葦,實現烏梁素海區域所有的蘆葦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應用,進一個步驟發揮蘆葦在湖區的“凈化器”“擋風墻”感化。

今朝,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整體好轉,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每年在此遷徙、滋生的鳥類達260多種,已成為候鳥主要的棲息地。

五原噴鼻瓜成“金瓜”

眼下,在地處黃河“幾字彎”頂真個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勝豐鎮,設施農業園區種植的燈籠紅噴鼻瓜已陸續上市。最高每斤60元的“身價”,讓噴鼻瓜成為“金瓜”,帶動廣年夜種植戶增收致富。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勝豐鎮設施農業園區種植燈籠紅噴鼻瓜。

走進噴鼻瓜種植戶張美珍家的溫室年夜棚,溫熱濕潤的空氣裹挾著濃郁的噴鼻氣撲面而來,陽光透過年夜棚薄膜照耀在一人多高的瓜秧上,一個個色澤油亮、青綠飽滿的燈籠紅噴鼻瓜垂掛在葉蔓間,剛剛采摘下來的噴鼻瓜整齊擺放在紙箱內。

張美珍一邊采摘噴鼻瓜一邊說:“這些摘下來的噴鼻瓜早已被老客戶預訂,現有的噴鼻瓜供不應求。1個年夜棚占地1畝,種了2500株瓜苗,經過嚴格篩選,往除裂果等瑕疵品后,能收獲1500斤精選噴鼻瓜,每斤能賣到30元至60元,年支出能穩定在5萬元以上。”

張美珍共有7個溫室年夜棚,采用全年分批種植形式,實現噴鼻瓜分批上市。張美珍說:“我們種包養網植設施噴鼻瓜,每年在11月份育苗,從次年3月底開始上市,一向能賣到9月份,基礎實現均勻生產,可以有用保證噴鼻瓜品質和種植效益。”

為種出高品質的噴鼻瓜,張美珍和丈夫屢次向專家學習噴鼻瓜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控方式。張美珍說:“我們從育苗到采摘噴鼻瓜,全部旅程都有農技人員指導,幫助我們及時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下降病蟲害發生率,晉陞口感與品質。”

與張美珍一樣,噴鼻瓜種植戶胡三一家過往以種年夜田為生,每年純支出三四萬元,現在他家種了2畝溫室噴鼻瓜,每年純支出總計達10萬元以上,噴鼻瓜支出占了全家總支出超過七成。他說:“當局不僅給我們新建的高標準溫室年夜棚每畝補貼2萬元,還免費設定農技人員指導、推廣應用育苗移栽技術,從而實現噴鼻瓜種植風險小、收益高。”

五原縣燈籠紅噴鼻瓜的種植歷史已有70多年,2014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輿標志登記保護。位于河套平原的五原縣泥土肥饒,黃河水澆灌,加上充分的光照和較年夜的晝夜溫差,培養了燈籠紅噴鼻瓜皮薄肉厚、噴鼻甜多汁的獨特口感。

五原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包養付志強說,為避免噴鼻瓜種植業出現“一哄而上,瓜賤傷農”的情況,五原縣將噴鼻瓜作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點設施農產品,推動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統一種植形式,統一銷售渠道,不斷進步噴鼻瓜種植效益。

五原縣鼎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廣燈籠紅噴鼻瓜等特點農產品綠色種植技術。勝豐鎮黨委書記李懷亮告訴記者,該鎮新豐村已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并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平安追溯治理信息平臺備案,為噴鼻瓜貼上“綠色成分證”。

胡三說,本身生產的噴鼻瓜不僅通過批發商銷售,還在線上平臺熱銷。憑借獨特包養網的地輿優勢、嚴格的品質管控和創新的產業形式,紅噴鼻瓜已成為當地農平易近增收致富的“金瓜”。

小瓜子成為年夜產業

全國每10粒葵花籽中約有4粒產自河套地區。近年來,河套地區依托資源優勢,包養做年夜做優葵花產業,構成集研發推廣、高深加工、購銷出口、觀光游玩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會產業鏈。

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黃金種植帶”,水土光熱組合優勢明顯,近年來年均種植葵花400多萬畝,占全國食葵種植總面積的一半擺佈。

內蒙古向日葵協會會長張永平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規模化種植向日葵離不開好的種質資源。從2000年american食葵雜交種子在巴彥淖爾推廣種植,到巴彥淖爾種子企業、科研單位自立選育雜交種,再到現在的高產品種三瑞9號上市,全市向日葵育種實現從品種雜交化、品種品質化到品種安康化的“蛻變”,為小瓜子長成年夜產業奠基基礎。

就在剛剛開春之時,“中國葵花之鄉”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許多農戶已經開始購買國產食葵種子,確保食葵種植能有好收穫。五原縣天吉泰鎮景陽林村村平易近劉明旺告訴記者:“本年我預計種230畝葵花,選擇的種子還是國產品種,正常情況下,畝均純支出能達到1800多元。”

記者走訪發現,當地葵花種植持續發展,直接帶動農產品加工貿易的興旺。在五原縣鴻鼎農貿市場,各家商貿企業正開足馬力篩選、加工瓜子,經過往石、分級、色選等多道工序后,一顆顆飽滿、鮮亮的瓜子分裝進庫。

三胖蛋(內蒙古)食物科技集團無限公司加工瓜子。

三瑞農科公司總經理助理段東宏說:“我們通過發展訂單農業,樹立起穩固的‘公司+一起配合社+農戶’的經營形式,實現種業研發、收儲、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直接帶動1萬多戶農戶增產增收。”

好原料產出好產品。作為外鄉企業的三胖蛋(內蒙古)食物科技集團無限公司與科研單位聯合開展全產業鏈一起配合,獨創原味瓜子炒制工藝,經過篩選、炒制、AI智能色選等219道工序,加工出一顆顆飽滿圓潤、色澤鮮亮的原味瓜子。

經過多年發展,這家公司已成為瓜子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主營炒貨食物及堅果制品加工,圍繞瓜子打造出“下游種業端—中游加工生產端—brand終端”的全產業鏈形式,全年產能5.5萬噸,產值可達30億元。該公司董事長徐建興說:“三胖蛋已擁有343件知識產權,近200個新品種培養,獲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服務型示范企業等榮譽稱號。”

據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局長孫立新介紹,全市向日葵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20家。此中,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自治區級35家。全市擁有“河套向日葵”農產品地輿標志產品1個、“五原向日葵”“巴彥淖爾向日葵”農產品地輿標志證明商標2個。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依托區位優勢和特點產業集群,把外貿轉型升級作為推動葵花籽出口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切進點,不斷加強葵花籽出口基地建設和brand培養任務。全市有葵花籽精選、籽仁加工外貿企業190多家,年出口額42億元。葵花籽、籽仁產品遠銷中東、東南亞、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現在,河套葵花籽從通俗生長的小眾作物成為享譽全國的“網紅零食”,收獲“小瓜子撬動年夜產業”的亮眼成績。

一個現代化油田基地在突起

在蔚藍的天空下,一座座鉆井架聳立在郊野中,一列列油罐車行駛在鐵路上,一噸噸原油“踏”上西油東送之旅。

內蒙古河套地區持續開展油氣勘察任務,打破石油勘察窘境,實現原油年產量從0到137萬噸的跨越,為推動內蒙古動力產業發展供給無力支撐。

沿著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境內的242國道一路向前,可以看到巴彥油田原油鉆井平臺分布在公路兩側,50米高的鉆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伴隨著機器轟鳴聲,鉆頭緩緩向年夜地深處挺進。

巴彥油田鉆井正在生產原油。

在興華211X井鉆井平臺,鉆井隊隊長郭年夜剛指揮工友們把一根根套管對扣、上緊、下進。郭年夜剛說:“我們實行全年、全天候任務制,班組成員輪流值守,1天最多要下進400多根鉆具、套管,每根長度10米擺佈,總長度達到4000多米。每一根套管下井都得特別設定,減少套管下進遇阻、漏掉風險,確保早日獲得高產工業油流。”

巴彥油地步處河套盆地,2018年鉆探出第一口高產工業油流井,隨著原油勘察、開采、處理、運輸任務才能不斷晉陞,現在已建成內蒙古西部首個年產百萬噸油田。

巴彥油田共有生產井300多口,日產原油超4000噸,天天都有大批原油通過地下管道、汽車被運送到臨河聯合站進行過磅、脫水、化驗等處理。聯合站站長姜新紅說:“我們嚴格依照流程進行處理,確保發送到轉運站的每噸原油都是達標的。”

走進巴彥油田臨河聯合站中控室,宏大電子屏上顯示著實時數據,員工輕點鼠標就能遠程精準調控數十公里外油井生產參數。“全站400多臺智能儀表與自控裝置構建起智能系統,油壓、溫度、流量等數據每5秒刷新1次,異常情況會自動預警。以往跑現場至多需求半天時間,現在動動手指就能搞定。”姜新紅說。

天天清晨2點,一列油罐火車駛進巴彥油田原油轉運站后,任務人員在7米高的火車棧橋上開始加裝原油。隨著原油勻速注進油罐,他們在各個油罐之間來回走動,通過監視器輪流檢查各個油罐內的原油高度。

“原油運輸火車要給搭客列車讓路,我們只能在后三更裝油,趕在早上運走原油。我們用6個小時裝滿50多節原油罐車,每個人需求在1.5公里長的棧橋上來回走10多公里。”轉運站值班班長王曉騰說。

從2023年12月起,巴彥油田原油轉運站原油銷售結束了汽車長途運輸的歷史,所有的實現鐵路外運。轉運站應用智能系統進行原油裝車作業,進一個步驟進步原油發運才能和周轉效力,7小時可以裝原油2700多噸,單月最高運輸量包養衝破12.6萬噸。2024年,原油轉運站累計發運油罐火車500多列,運送原油130多萬噸。

記者走訪發現,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連續安排10多口超6000米探井,單井單層試油最高日產超過1000立方米。河套地區已投運聯合站、轉運站、集輸管線、電力線路、輸油管線、鐵路專用線,進一個步驟晉陞油氣處理、運輸才能和效力。

今朝,河套地區隨機應變應用注氣、灌水技術開發原油,實現淺、中、深層油氣資源高效聯動開發,同步推進地質勘察、鉆井、采油、空中工程,一座嶄新的數智低碳油田正悄然突起。

千年灌區的新貢獻

作為全國三個特年夜型灌區之一的內蒙古河套灌區加速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通過建設節水工程、嚴控用水總量等舉措解決洪流漫灌問題,在保證國家糧食平安、生態平安方面做出新貢獻。

內蒙古河套灌區。近年來,河套灌區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為灌區引水、供水、排水等用水一體化調度插上“聰明化”同黨。本組圖均由新華逐日電訊記者 李云平 攝

4月7日上午10時,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北總干渠開閘放水,標志著河套灌區2025年春夏澆灌任務周全展開。與此同時,在內蒙古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間,超年夜電子屏幕墻實時監測水利工程運行情況以及澆灌渠道水位流量等數據,實現水利監管數字化。

近年來,河套灌區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已建成2141處水位、閘位、視頻監控、渠道流量在線采集系統,為灌區引水、供水、排水等用水一體化調度插上“聰明化”同黨。

隨著農業深度節水控水任務的開展,巴彥淖爾市慢慢實現從過往的洪流漫灌轉變到現在的節水澆灌。“2024年,我們對河套灌區326公里骨干渠道進行襯砌,骨干渠道襯砌率進步到55%以上,累計改良澆灌面積超400萬畝,農田澆灌水有用應用系數由2022年的0.478進步到今朝的0.530,實現連續兩年節水1億立方米以上。”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局長王瑞強說。

隨著現代化灌區建設的推進,巴彥淖爾市深刻開展農業節水增效行動,錨定總量把持、定額治理、精準計量等焦點目標展開攻堅,綜合實施工程節水、農藝節水、治理節水辦法,擰緊節水“水龍頭”,做活“水文章”。

記者在杭錦后旗陜壩鎮帳房村采訪時發現,5000畝小麥種植示范園區統一采用滴灌種植形式,分層施肥、精量播種、滴灌毛管鋪設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園區負責人劉偉說:“滴灌可將水肥一體精準澆灌到小麥根部,達到節水、水肥高效應用的目標。滴灌小麥在生長期內畝均用水320立方米,較傳統漫灌畝均節水約300立方米。”

據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局長孫立新介紹,河套灌區正從“洪流漫灌”向“量水而行”轉變,高效節水農業促進糧食豐產豐收。2024年,巴彥淖爾市糧食總產量達58.7億斤,此中玉米、小麥、向日葵、馬鈴薯均創自治區最高單產紀錄。

河套灌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鹽堿地綜合應用、高效節水、農業面源淨化防治相結合,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見效,構成“高標準農田+N”整合形式,實現農業生產方法年夜變革。

記者在臨河區白腦包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看到,主干道兩側分布著集中連片的耕地,灌渠、排水溝、防護林配套齊全。白腦包鎮黨委書記李強說:“我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將疏散種植的碎片化耕地改革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堿能降’的高標準農田,畝均增產糧食10%以上。”

2019年至2024年,巴彥淖爾市累計建設395.22萬畝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程度顯著晉陞。本年,巴彥淖爾市計劃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60萬畝,實現農業新增節水才能0.8億立方米以上。(記者劉偉 李云平)